種之書_1-10 前往MI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1-10 前往MI (第2/3页)

理反應參數,全部在可接受範圍內,穩定得幾乎無可挑剔。

    但她的視線停留得比預期久了一點。

    這幾天她有點太頻繁地注意到他的變化。不明顯,但她感覺得出來。像是他有什麼東西正在內部慢慢成形,一種不是制度可以命名的東西。

    她察覺自己開始過度關注他的語氣變化、情緒延遲、甚至小幅度的眼神偏移。

    這不符合她以往的觀察模式。

    她當然知道那是什麼。

    那是一種保護欲。

    一個觀察員對長期接觸的樣本產生的本能反應,就像生理研究人員會不自覺地對實驗動物形成記憶和偏好。那不是情感,只是心理投射的副作用。

    更何況──他還只是個孩子。

    江嶺翔還不到十八歲,他在制度裡也才剛剛通過初階任務。他不是一個會留下的人。他很快就會去MIT,進入他該屬於的世界。

    在他成年以前,甚至都不一定會再回來。

    所以她不認為自己這些反應構成什麼問題。

    那只是錯覺,一時的。

    制度裡很多人都會出現這種短暫投射,只是她平常太冷靜,不太習慣這樣的波動。

    她寫下今日備註的最後一行:

    【觀察員備註】候選人心理與反應數據皆穩定,觀察員需維持情緒中立,釐清保護本能與個人偏好之界線。

    她將那行註記上鎖,沒有標為正式備註。

    然後關掉終端,拉上白色外套。

    在燈光熄滅的瞬間,她站起身,走出資料室。

    腳步和往常一樣平穩,語氣仍舊會是冷靜的。

    只是走廊盡頭的感應燈亮起時,她在光影交界處短暫停了一下。

    像是在對什麼道別。又好像,只是在確認自己,還站在制度設定的位置上。

    *

    地點|松山機場   國際線大廳

    時間|2048年8月22日   下午3:05

    從六月到八月,嶺翔幾乎每天都待在制度觀察區。

    沒有重大任務,也沒有外部接觸。時間被切割得極為規律:早上進行資料建模、午後完成健身訓練,晚上則用來閱讀、寫作或研究。他有時會跟曜辰和澪一起吃飯。

    這段時間他不再被視為單純的候選種父,而是像一個正在緩慢生成的樣本──資料越來越精細、檢測越來越深入,制度的語言也越來越少解釋,只留下一份日益增長的「檔案厚度」。

    他知道這段沉潛,是制度默認的「過渡階段」。

    他十八歲的生日將在美國度過。第一次出國,第一次脫離制度的實體空間。雖然合約仍在,雖然所有的數據連結與生理監控仍會持續運作,但他的身體將短暫離開這個島、這棟建築、這套日復一日的系統。

    他站在機場的落地窗前,看著機坪上停著的白色機身。午後陽光落在玻璃上,映出三個人的倒影。

    他拉著隨身行李,身旁是曜辰,還有M05。

    曜辰看起來比平常安靜一點。他穿著便服,手插在口袋裡,像是陪朋友送機又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